传统企业的产品体验差是通病,这病根在自身。传统企业也在努力自救,可效果却远远未及预期,究竟原因何在呢?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我们的用户体验太差了,必须得优化!”,传统企业里,几乎人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从上到下。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看,你发现还是那个熊样。卡顿、报错、闪退、加载速度慢、页面凌乱、看不明白、操作无法继续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优化用户体验呢?

是传统企业的人不懂产品体验吗?很多人深以为然,觉得传统企业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人才就好了,但事实是:引进人才不管用,也不是传统企业的所有人都不懂产品体验。那么究竟为何呢?

深究下来,你会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人真正从行动上关心这件事!

口号,人人张口闭口谈,冠冕堂皇;行动上,依然没有改变,以前什么样,现在照旧;每每说起产品体验的问题来,却个个痛心疾首。用户体验的思想已如太阳的光泽,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却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为之努力的行动。

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用户体验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下去。

大家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依然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深入心头。对于用户体验的感受还是单纯地概括为好看、漂亮,打心底里还是看不上。大部分人认为不就是画图嘛,PS谁不会。让设计师可气的是,他们的岗位名称还是被一口一个美工的叫着,简直要吐血。

大家并没有把思想从画图提升到设计的高度,更别谈进一步提升到用户体验的层次。认为用户体验这件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依然是普遍的认知。这个认知太难改变了,从经典的《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到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再到尼尔森十大原则,一路灌输下来,不但没有起到洗脑的目的,反而容易让大家觉得太理论,而且讨论的都是芝麻粒儿大的小事情。“我们都是干大项目的,怎么能天天盯着这些小细节呢。”,都是不拘小节的大将之风,倒显得你格局小了。

可是用户体验很多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怎么可能天天都是讨论大事件,战略、方向、策略,这些一一明确后,后面不就是一点一点地执行吗,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啊。

认知没有真正彻底地转变,执行起来动作就会变形,效果不达预期是意料中的事。

二是没有与之配套的考核倾向。

对一件事情重视与否,关键就看在考核上是否有倾斜。

话说得再多再漂亮,无论多大的领导强调了多少次,考核上不做出改变,大家的行为还跟以前一样,因为奖惩规则没有变。口头的表扬与荣誉,随风就飘散了,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硬通货。

传统企业的研发是以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方式来推进的,而考核点是研发效率。在此种考核引导下,用更少的人力做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项目是被鼓励、被重视、被赞赏的。且不说这一个个项目做下来,叠加在产品上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难以把控,单说从考核的角度,产品体验就是一个减分项!显然,越重视产品体验,也就越耗费人力,耗费了更多的人力,也就意味着降低了研发效率!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工作量的评估只与功能点有关,产品体验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在如此的规则之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家都对产品体验痛心疾首却又不为之努力了吧。

三是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没有同步调整,依然沿用旧有模式,新角色定位模糊。

考核规则不变,引入专业人才也无济于事,只会让引入的专业人才在其中迷失。

传统企业研发部门中,项目经理是关键人物,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项目是一切工作内容的核心,而项目经理是它的主人和驾驭者。

业务部门和项目经理直接对接,引入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定位模糊,在其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艰难在夹缝中生存。具体工作做起来非常被动,处处充满了困难。

技术方案、代码评审、技审会、安全生产……一切都以技术内容展开。与之对应的产品方案、原型设计、UI设计、产品评审,一一都没有。这些工作,就只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默默地完成,而且做得怎么样仅仅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因为没有人去看。

但这还不是全部。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输出的内容,并不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被当做开发完成的标准严格执行,相反,开发团队仅仅将其看做是完成开发工作所必需的素材,视情况使用……

专业人才的专业产出不被尊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产品验收和产品上线后的数据分析、用户反馈及迭代优化了。是否达到了上线条件,也不是产品经理来决定的,是通过业务验收来给出结论,业务人员说了算。

在这里,产品经理基本上都接触不到用户!与用户直接接触的也是业务人员。更别提像互联网公司还专门设置的用户研究部门。没有机会了解用户,再牛的产品经理也无计可施。没有用户感觉,专业能力也会失效。产品经理剩下的,就只有经验了。然而,经验适用的业务与场景有限,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也会过时。过个两三年,产品经理还剩下多少有用的呢?

组织模式不改变,让引入的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无法激发出其活力。刚引入专业人才时锣鼓喧天、极度热情,专业人才也备受鼓舞、信心满满。然而,常常是不过数月,专业人才就被丢在一边,所有人回到了原有的模式。

是专业人才能力不行吗?是水土不服吗?或许会有。但如果引入专业人才的同时,没有配套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保障和考核规则的调整,只想着让专业人才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来,甚至还有的美其名曰这是一种考验,其实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

话语权掌握在原有角色手中,专业人才的倡导、呼吁和诉求得不到回应。纵有一身本领,也只能唱独角戏。岗位地位的不重视、最基础最根本权利的丧失、工作上的被动、与业务人员和项目经理的摩擦、工作成果的埋没、绩效考核的冷漠、深深的孤独感……这其中的每一项都让专业人才日日在烦恼中度过。尴尬的处境,容易让专业人才出走或得过且过颓废下去。

没什么压力,也没有奖励。在互联网公司,作为团队的核心角色和推动者,在传统企业里变成了一道默默无闻的流水线,没有任何动力。无人问津,自生自灭。

看到此,你想到了些什么?

改革与创新,首先要准备好心态和环境。只有自己先变,才能将别人带来的改革创新之风揽入怀中。既不浪费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转型机遇,也不浪费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改革与创新,也不会是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特别是用户体验这件事,更考验耐心与恒心。

如果还没有准备好,还在观望或人云亦云,还是先静下心来,把一切理顺、想清楚再说吧。慢一点,总比急急匆匆开展最后夭折好得多。

也许经过思考、沉淀之后发现,提升用户体验这件事,在某些传统企业里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作者:厚厚(微信公众号:厚厚的语和文),多年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跨界产品经理。

相关新闻

  • 互联网平台的“好评”失真之谜

    互联网平台的“好评”失真之谜

    1970年,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发现,二手车市场里买家常因不知道交易车辆的真实价值而盲目压价,导致卖家不愿提供优质车源,劣质商品大量涌入,充斥市场。 乔治·阿克尔罗夫凭借相关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获奖论文中,他把具备类似特性的市场为“柠檬市场”,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则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入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评价内容,似乎成功地把信息不对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用户发表的商品评价,美团、大众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的消费点评,小红书等内容社区里的…

    行业动态 2021年11月18日
  • 双11的变与不变,全线战争进行时!

    双11的变与不变,全线战争进行时!

    一年一度双11,今年同样不同凡响。广度看,传统电商、社交电商、信任电商、兴趣电商、垂直电商…… 不同业态的节点混战更让人目不暇接,#双11在逃尾款人#等自嘲热搜、李佳琦的百亿预售又将气氛推升到高潮。 第13个双11,趋势而言,竞速中又有哪些变与不变?在这场“全线战争”中,又有多少新看点与价值点呢? 一、天花板面前何破局? 无疑,双11的消费吸引力依然明显,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的《2021“双十一”前瞻报告》显示,半数受访消费者预计今年“双十一”将花费超过3000元人…

    行业动态 2021年11月13日
  • 运营如何0-1快速掌握产品技能

    运营如何0-1快速掌握产品技能

    前言:经常在某些平台上刷到对运营这个岗位的困惑“运营就是门槛最低的岗位了吧”、“迷茫,做了4年运营不知道掌握了什么技能,感觉随时都可能被替代”、“运营的天花板在哪里”。恕我直言,问出这类问题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有随时被替代的风险。 1是运营专业技能不强,和其他竞争者一比较就自然的败下阵来;2是横向拓展专业技能的意识不强,没有认知到市场对运营岗位需求在发生什么演变。以上问题都可以通过掌握一门产品技能解决,按过去做过100+产品项目的成熟经验,依据有效方法论,是可以做到短期提升产品技能的。…

    行业动态 2021年10月9日
  • 一个鬼故事:双12来了

    一个鬼故事:双12来了

    双11才刚落下帷幕没多久,各大平台就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双12了。 近期,电商三巨头淘宝、京东、拼多多和短视频双雄抖音、快手都已经公布了双12商家端方案。为了尽可能在年度最大促销节之后再次挖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潜力,各平台都拿出了各自独特的“战术”。 拼多多是最早展开行动的平台。 拼多多将双12命名为“全民真香节”,预售从11月20日晚8点便已经开启,直至11月31日。正式活动则包括12月11日、12日两天。这也是目前几大平台中将双12战线拉得最长的。 从具体玩法来看,拼多多一直主打的低价、百亿…

    行业动态 2021年12月7日
  • 盒马鲜生如何筑起生鲜壁垒

    盒马鲜生如何筑起生鲜壁垒

    从今年上半年的融资情况来看,生鲜赛道依然热度很高,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玩家们还在不断加码供应链、仓储和终端。 虽然一直洗牌,也很烧钱,但生鲜赛道的竞争没有减弱的迹象,关键原因在于生鲜行业的壁垒很难造,比如生鲜商品很容易就同质化,导致挨得很近的玩家们很难真正拉开相互间的差距。 但这意味着不需要壁垒,生鲜这场长跑的未来胜负,恰恰是由来自供应链、商品、制度等方面的壁垒所决定的。 头部玩家尤其在意壁垒的打造和维护,比如盒马。三年来,从武汉藕带,到浙江的水果莲子、云南的葵花籽盘、重庆的莼菜、贵州的方竹笋,再…

    行业动态 2021年8月28日
  • 真假元宇宙:一场事先张扬的泡沫盛宴

    真假元宇宙:一场事先张扬的泡沫盛宴

    天时、地利、人和,蓄势了许久的元宇宙概念终于爆发了。 从二十九年前的科幻小说《雪崩》到2018年的电影《头号玩家》,元宇宙只是科幻作品中的理想世界。虽然这些年关于平行世界、虚拟人、云游戏、数字孪生、全真互联网的讨论并不少,但系统性地成为一个风口,还是在今年。 今年年初,世界上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沙盒游戏平台Roblox携“元宇宙”概念在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 400 亿美元,相较去年约 40 亿美元的估值飙升了10 倍;这个月,字节跳动收购Pico更是把“元宇宙”的热度推向高潮。 如久旱逢甘霖…

    行业动态 2021年9月14日
  • “数字孪生”语境下的智慧城市:产业井喷背后的航向之争

    “数字孪生”语境下的智慧城市:产业井喷背后的航向之争

    上世纪六十年代,NASA在“阿波罗计划”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物理仿真系统,地面上的“孪生飞行器”可以在仿真技术的帮助下预演登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 到了2010年的时候,NASA首次提出了“数字孪生”的概念,通过虚拟化、仿真技术以及飞行器的实时状态、历史维护、健康管理等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物理孪生对象进行替代,以适应现阶段深空探索的需要。 原本诞生于航天领域的新理念,在科技圈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擅长造势的Gartner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将“数字孪生”列为十大技术趋势之一,IoT…

    行业动态 2021年8月14日
  • 不是「国策变了」,而是「浪潮来了」

    不是「国策变了」,而是「浪潮来了」

    变局,格局,破局。 前不久,跟某老友聚餐,他一边吹着啤酒一边侃侃而谈,尔后送了我这6个字。这叫「三局论」,他说。 我就笑笑,没说话。 可现在想来,「三局论」还真挺有用的。 当下的很多行业形势,都适合用它来拆解。比如互联网,比如制造业。 说这些,源于几件事。 近段时间,互联网、教育培训、房地产等行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话题,重回舆论圆桌。「重大国策转向论」,在网上热传。 当此之时,识变局,有格局,知破局,很重要。 前不久,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指出当前…

    行业动态 2021年8月6日
  • 高增长的淘特,站稳了吗?

    高增长的淘特,站稳了吗?

    11月18日晚间,阿里公布2022Q2新财报,主打性价比的淘特,成为首个被提及的业务。在这一季度中,淘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超2.4亿,用时18个月。 而根据拼多多招股书,其年活跃用户达到2.45亿,用时27个月。 同时数据显示,淘特的独占会员DAU比例已接近50%。 这样的体量和速度,意味着淘特已成为继淘宝天猫、拼多多和京东后,第四大电商平台。 那么,在内卷的电商行业背景,以及下沉巨头拼多多的压力下,后发的淘特,是如何实现高速增长的?高速增长故事能讲多久? 下面,本文将从…

    行业动态 2021年11月23日
  • 美国网文市场,中美韩大战一场

    美国网文市场,中美韩大战一场

    当我们这边的网文IP已经制霸网剧,大洋彼岸的北美老外还不知道网文是什么。 今年7月,互联网巨头亚马逊推出一个用户可自发上传小说故事的新平台Kindle Vella,才引来了外媒圈第一次认真讨论起网文这种生态。他们甚至连称呼网文的限定名词都没统一,叫法五花八门,比如online novels/literature/reading、net novels/books、story platforms等等。 尽管叫法不一,但他们都统一认为亚马逊是因为疫情和产业威胁,才“创新”了Vella这款产品。持续的疫…

    行业动态 2021年11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350013367

邮件:34560284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0: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